自动关机?苹果承诺将更换部分问题手机电池
nx
2025-04-05 14:19
我们希望价格相对稳定,兑现率高一点,协商出一个基础价,设定如果市场价在一定范围内变动,年度价格就不做调整。
其中,11月8日,日发运煤炭134.1万吨,11月25日,日发运量达到134.2万吨。而电厂耗煤数量的增加,到港拉煤船舶保持高位,促使港口资源紧张,煤炭价格出现回调。
大秦线检修结束,恢复正常运输后,运量明显提高,每日发运量保持在130万吨左右。春节临近,电厂需要增加存煤数量,以备过节所需。今年8月份以来,随着市场的趋好,需求的提高,北方运煤港口逐渐出现供需两旺的运行态势,带动海运费的快速回调。随着冬季的来临,华东、东北地区火电厂耗煤数量呈现增加态势,继续助推市场趋好。12月24日,沿海六大电厂日耗合计达到77万吨的高位,接近夏季用煤高峰的数据。
10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4%,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连续4个月回升,为18个月以来的新高,表明我国制造业经济稳中向好。而沿海电厂方面,除大唐以外的四大发电集团和浙能、粤电、中石化、宝钢等重点客户存煤并不紧张,存煤数量基本在警戒线以上水平,重点用煤企业用煤得到了可靠保障。上届洁净煤论坛吸引到200多位行业决策者,60多家代表型企业,30个国家与地区的全球性参与,30多位及具国际影响力的演讲嘉宾,包括空气净化任务组织(CATF)亚太地区首席代表孙嗣敏、空气净化任务组织(CATF)全球研发经理周禧、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戴彦德,杜克能源高级副总裁&首席技术官David MOHLER,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陈峰,美国南方电力公司总经理Steve M.WILSON,国土资源部煤炭资源勘查与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周安宁,澳大利亚联邦工业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先进煤炭技术总监David HARRIS等
对未完成的发电集团,按照1200万度/万吨扣减其年度基础电量。价格按照目前2013年煤电互保价格签订。地方政府采取的行政式指令要求煤电互保,不仅违背了中央政策,也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原则。在这一强大政策的直接干预下,截至目前,河南省内的发电企业每月采购量均达到五六百万吨。
不难理解,地方政府要保持经济增长也是情理之中,但不应该使用行政之手将原本属于国库的银两淘换到自家口袋里,而应想方设法鼓励省内企业增强发展后劲,强筋健体,而不是一味的庇护纵容。在全国煤炭产量、销量同比基本持平的情况下,保证了河南省内平煤、义煤、郑煤三大煤业集团实现了自5月份以来煤炭产销连续双增,三大煤业预计今年实现盈利超过20亿元以上。
此外,煤电联动机制的实施对发电企业的影响更不容小觑,电价的浮动严重影响着发电企业的边际利润,仅以9月份上网电价下调为例,五大发电集团2014年度受到影响的边际利润将超过200亿元。并要求省内三大煤业集团和发电企业在12月29日下班前要完成2014-2016年中长期协议签订工作。实际上对煤电企业都无益,现在河南省内煤炭企业省外市场份额几乎丢失殆尽,在政府的庇护下,他们已经丧失了生存能力,久而久之,会害死煤炭企业。以河南为例,6月份开始,70%的30万千瓦及以下机组处于亏损状态。
而在刚刚结束的太原订货会上,河南境内的发电企业目前签订的2014年省外电煤合同价比2013年低出了30元/吨,平均到厂价格仅为520元/吨,比河南省内互保煤价格每吨低出了60多元。政府之手挥之不去12月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了《关于指导做好2014年煤炭产运需衔接工作的通知》,通知强调:继续贯彻落实国务院57号文件精神,坚持供需双方自主协商确定价格,并明确写明:政府部门保障交易主体公平自主参与市场竞争,不得实行地方保护和干预企业签订合同。特别是有悖于三中全会要求进一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减少政府对经济运行的行政干预政策。铁路是与电煤关联程度最高的行业,目前,铁路总公司的负债率高达百分之两百,铁路的欠债只能通过逐年上涨运费消化。
而更为严重的状况是,长达十年的亏损使发电行业受负债率高企,加之经济放缓用电市场形势恶劣、上网标杆电价下调、运费上涨、环保要求趋严等等因素,发电企业的日子越发难过。有资料显示,今年1到4月份,在电煤价格影响下,燃煤火电企业效益有所好转,但在煤电互保政策出台后,一些省份的发电机组重新陷入亏损。
一位河南省内发电企业的老总接受记者采访时对此非常无奈:省政府为保护自己的地方利益,干预到空前恶劣的程度。据记者粗略测算,按照电企现阶段执行的高于市场煤价62元/吨的价格,电企共多支出20多亿元电煤采购成本。
记者采访得知,在这个反复强调不准向媒体透露风声的河南省煤电平稳运行座谈会上,河南省发改委副主任就河南省内明年煤电互保提出了新的方向,要求明年全省统调公用燃煤发电企业全部签订省内电煤,全省电煤合同量占比达到2014年发电企业总燃煤量的54%,较之2013年的49%增加了5%。会上,河南省发改委为保护省属煤炭企业,保证2014年省内GDP以及省内税收等利益,强制推行固定煤量煤价的煤电互保订货政策:以省属骨干煤炭企业为重点,实行发电集团年度电煤合同签订和落实与年度基础电量挂钩。未来,铁路还债压力依然难以缓解,运价的上涨定是必然,这给处于下游的发电企业经营带来很大冲击。虽然近期市场煤价有所回升,但依然还是有60元/吨以上的价差。可此互保非彼互保,差别巨大。总之,打铁还需自身硬。
今年5月初,河南省推行煤电互保政策,要求发电企业优先使用本省煤炭并推出奖励政策:在河南省内电煤采购基数上,每增加1万吨省内煤采购量,对采购企业奖励1000万千瓦时电量。而如果少采购1万吨省内原煤,则扣罚1200万千瓦时基础电量。
河南提高煤电互保比例更为严苛的是,会上不但规定了2014年煤电双方签订合同的方式,还代替双方企业锁死了数量及价格,数量按照分配电煤合同保供量。年度执行中,以此价格为基准,参考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按照其浮动指数的50%60%计算。
现在电保煤,不但量要绝对保证,价格则是完全由政府锁死,并且还将采购省内煤量与发电量指标挂钩考核,发电企业完全没有自主权,企业的利润根本就是政府说了算。以今年为例,2013年运费上涨了1.6分/吨公里,五大发电集团的燃料成本少则增加了几个亿,多则十几个亿。
一些市场人士对此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今年5月份河南实行煤电互保以来,安徽,山西、山东、贵州等等产煤省份纷纷效仿,但是三中全会新政提出后,其他省份在2014年的电煤订货中全部取消了煤电互保,都由企业自己自主衔接,只有河南一家例外其实,煤电行当里的人对所谓的煤电互保都不陌生,在煤炭紧张时期,各产煤省要求省内煤保省内电。当年煤保电时,只给个基本量,价格不保随市场,并且没有考核措施。12月26日,圣诞节的欢乐气氛还在荡漾,可在郑州的一个会场,情景恰好相反,每一位参会的发电集团代表脸上都是愁云密布。一位不愿具名的发电企业人士告知记者,11月份当月国电河南分公司已亏损。
煤电互保致电企重现亏损追根溯源,煤电互保政策最先开始于河南。现在河南省内的电厂,单机30万千瓦及以下机组处于盈亏平衡,有一部分机组已现亏损,特别是9月份上网标杆电价下调了1.3分/千瓦时,等于原煤煤价又上涨了30元/吨,加大了企业经营压力。
相对于河南省内的三大盈利煤企,河南省内的发电企业境遇又如何呢?记者电话采访了五大发电集团以及河南地方发电企业,了解到今年5月自实施煤电互保政策以来,河南省内电厂到厂煤价平均高于省外70元/吨左右,个别时段竟然超出150元/吨之多煤电谈判接近尾声,大型煤企主导下的煤市反弹行情走向终结。
上述贸易商表示,上周成交价格较前一周有所下降,预计近期内各大集团将开始下调报价。内蒙古煤炭交易中心北方业务总部负责人冯卫东说,该中心的价格指数反映的是煤炭坑口价格,也就是煤炭产区的煤价。
煤炭行业分析师王旭峰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期货日报记者从消息人士处得知,煤炭行业巨头神华集团新一轮报价多数煤种停止上涨,上周报价除了5500大卡动力煤长协价格上涨9元/吨之外,其他煤种价格均与前一周持平。王旭峰向记者透露了煤电合同谈判的最新消息:神华在其定价会上透露,准备以两种方式作为明年的合同定价基准,其一是以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均价为依据的月度定价,其二是季度长协价,然后按照环渤海指数的变化幅度做季度调整。与此同时,记者了解到,坑口煤价上周也出现止涨现象。
10月份以后,煤市的上涨行情终结,上周是行情回归市场性的拐点,京唐港4500大卡动力煤价格已出现下跌。港口某贸易商称,过去一周,港口的成交价格基本上没有变化,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的上涨不过是惯性使然,近期煤价的止涨甚至下跌将成为一种趋势。
同煤集团也跟随该节奏,只有5500大卡煤种的长协价格上涨,其他煤种与前一期持平。而目前正处于市场转折的关键时期,他像多数贸易商一样,持谨慎观望的态度。
煤电谈判结束后,预计后期内贸煤价格将出现大幅回落。近期部分现货交易价格已经开始下跌,散货市场成交量也在快速下滑,临近年底,港口贸易商都在减少进货量,保持低库存运行。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邱希哲同时指出,这与市场化改革、破除垄断并没有实质性关联,消灭合同煤、全面推进直购电乃煤炭电力行业的当务之急。
大用户直购电制度是电力改革的重要手段,是促进电力行业市场化、提升电力行业运行效率的重要举措,其已经过多个地方省市试点,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果和社会反响,大规模推广普及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若国家层面强制推行必将引领电力行业的巨大变革。
受需求减弱、供大于求影响,2013年一季度后,国内煤炭价格出现暴跌,环渤海地区5500大卡动力煤价跌破600元/吨,煤价重回五年前。
神华集团在煤炭行业内率先筹建电子交易平台,有先行者探路的魄力和勇气,也为其他煤炭企业发展电子商务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开滦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张文学指出大精煤战略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